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五大模式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都遵循“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农民受益”的原则,推进规范化管理,虽建设时间长短不一,发展水平高低不同,但各有特色,都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本文根据园区带动主体、主导因素的不同,将各地运行较为成功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归纳为五种典型发展模式。
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模式是指由龙头企业在园区建设中处于支配和优势地位,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组织形式,采用签订产销合同、订单农业、土地入股等多种运作形式,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运用模式是由龙头企业在园区建立生产基地,在基地进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产业化开发,带动农户参与市场化竞争。浙江杭州萧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前身是2000年由传化集团建立的萧山省级农业高科技园区,2010年成为第三批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是浙江省由民营企业投资运营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也是投资较多、科技含量较高的农业科技园区之一。园区以种子种苗为主导产业,有工厂化育苗、盆花栽培、无公害果蔬生产的各类智能化和全自控温室。调研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共引进农业企业310家、科技创业项目148个,实现技工贸总收入460000万元。园区注重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设立了生态湿地、农科高地等多个景点和酒店、为游客提供游、玩、吃、住等全方位服务,日接待游客可达4000人次。到2018年底,园区实现产值300000万元,农业增加值80000万元。园区内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22000元,比全省农民人均年收入高出近30%。
二、特色产业带动型发展模式
特色产业带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模式是指园区找准产业定位,以某一特色优势产业为纽带,将小农户联合起来,由以往的分散化生产转变为统筹协作,由低效同质竞争转变为高效合作共赢,逐步将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做优,构建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创建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使特色产业成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一张“名片”,也成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创新增长点。这一模式的优点是注重内涵式发展,切实将资源比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山东寿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国家首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之一,20年来一直以蔬菜产业为中心,以名优特新蔬菜品种的引进试验和种植推广生产,各类蔬菜、花卉的工厂化育苗和组培苗繁育生产,蔬菜保鲜加工、开发速成汁、蔬菜酱等产品深加工为主导产业。其以基地为核心,已经形成特色蔬菜产业化发展模式。重视会展经济,每年借助举办寿光国际蔬菜博览会的契机,畅通农产品与市场衔接的渠道。通过建立产学研平台,增加园区的科技含量。每年园区组织各类培训班150多场次共培训菜农9000余人,推广了80多项国内外新技术和600多个蔬菜新品种。当前园区共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蔬菜品种64个,智慧农业技术覆盖率达到75%以上,农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山东寿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成为全国样板和先进示范,在2019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综合评估结果中,山东寿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被评为优秀,这也是对山东寿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的肯定。
三、农业高新技术引领型发展模式
农业高新技术引领型发展模式主要是借助于雄厚的农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力量推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园区坐落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附近,能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不仅推动农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大学生创新创业,还可以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并发挥其展示和示范的作用,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民,提高他们对农业高新技术的接受程度,逐步培养出一批农业科技示范户和骨干力量。陕西杨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首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具有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和雄厚的农科教资源优势。杨凌区内有两所大学、5个研究院所,3所中专,聚集了70多个学科、7000多名农业科教人员。据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统计,2018年,园区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2700项,并在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建成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318个,年示范推广面积602.07万hm2(9031万亩),推广效益达到2.3×1010元。自2005年以来,陕西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累计为100多个国家培训了农业官员和技术人员2900多人。杨凌从一个偏僻小镇成长为知名的中国“农科城”,正是发挥了农业高新技术引领作用。“杨凌农科”和“杨凌农高会”的两大品牌价值均超过8000000万元,位居全国农业科技区域品牌价值前列。
四、农业技术推广创新型的示范模式
“农业技术推广创新”型的农业科技园区示范模式是指园区以科技发展为依托,以农业高新技术示范、推广为突破口,以龙头企业为经营主体,以农户参与为对接,通过技术引进和科技示范,综合组装运用国内外农业高新技术进行示范。这种园区模式的特点是对农业技术推广的科技承包进行机制创新,与引进的农业专家和技术推广专家签订技术承包合同,与企业和农民建立利益同享、风险同担的机制,明确农业专家的责任、权利和利益,农业专家与企业和农民组成农业经营生产组织共同体,进行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和开发,获取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甘肃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注重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辐射带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以航天育种开展特色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小机构、大服务”的运行模式,具备技术创新、科技示范、产业孵化、培训交流、辐射带动、旅游观光六大功能,已发展成为现代化、生态型、综合性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园区内共实施国家及省级科技计划项目46项,60多项新技术广泛应用,引进示范推广500多个国内外优良品种。引进培育15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个蔬菜产品获得国家级绿色食品A级认证。到2018年底,园区实现产值300000多万元,农业增加值70000多万元。
五、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发展模式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发展模式是指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目标,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服务对象,园区为其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和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出台优惠的政策和一系列服务支持,帮助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解决问题,助推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和壮大,使其成为带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力。湖北武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立于2001年,是第一家国家级农业专业孵化器。园区涵盖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等产、学、研、推机构,实行“省市共建、企业管理、业主开发、市场运作、滚动发展”的运作模式。园区创业中心入驻企业具有投资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等特点。园区积极整合资源,帮助企业申请各级政府的惠农扶持资金,同时成立了注册资本为12000万元的创投基金和10000万元的中小企业贷款公司,有效解决了创业企业融资难问题。创业中心还吸纳了一批具有一定专业特长,热爱孵化事业的优秀人才,实现了规范管理。作为湖北省首家以民营资本为主建设的农业专业孵化器,创业中心以农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武汉东湖高新区的产业发展环境,整合农业产业发展所必须的人才、技术、资金、信息、中介服务等要素资源,打造高科技农业企业孵化平台。先后被认定为市级、省级孵化器,2006年被科学技术部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018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600000万元,共成功转化200余项农业科技成果,并在湖北省内建立了13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总面积达2.33万hm2(35万亩)通过示范推广,使示范基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20%,高于当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30%。有效地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