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国家农业科技园发展思路
“十四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第一个五年,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已经发生较深刻变化,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未来也面临着更多挑战和机遇。“十四五”期间,我国农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推动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推动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都需要加强引导和示范。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农业科技和农业产业示范者及农业现代化引领者,应继续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企业的主体性作用和农民的参与性作用。“十四五”时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示范重点如下。
目前,大部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的农业科技示范为主,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发展区域主导产业,区域农业集成创新机制不完善。“十四五”时期,园区着力由单一的农业科技示范向区域农业集成创新转变;由园区的自我循环向紧密结合区域发展的园区内外双向循环转变;由仅仅依赖引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向发展区域经济的农业产业的示范转变。今后国家农业科技园的科技示范要进一步突出智慧农业物联网系统和数字乡村有机结合示范。随着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的普及,树立发展新农业理念,专注于智能化农业、生态观光农业、休闲农业、远程农技推广、远程农业教育等相关的软硬件设施开发,加大对病虫害防范系统、自然灾害预警系统的研发。加强园区科技人才、信息培训交流基地的建设,使园区成为培养现代农业管理者、现代化农业生产者的教育培训基地,加速农民知识化的进程。实现农业科技园区带动区域农业集成创新和区域经济发展。
二、结合国家粮食保障目标实施,推进发展生态高值粮食产业的示范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稳定粮食生产数量、提高粮食品质、增加种粮效益,更需要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从“温饱型”粮食生产向“功能型”粮食生产转变,从“高产”粮食产业定位向“生态高值”粮食产业定位转变,从关注“粮食产量连增”向关注“粮食质量升级”转变。所谓生态高值粮食产业是指充分应用现代技术及高新技术武装起来的新型粮食产业,通过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和提高粮食生产管理水平促进粮食产业的高值化和功能化,大幅度提高粮食产业的生产能力、产业化水平、竞争力和比较效益,从而实现粮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要发挥好引领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精细瞄准多元化、个性化、特殊化粮食消费需求,重点培育和发展专用粮食、功能粮食和品牌粮食产业。专用粮食是指研发高产优质的强筋小麦、青贮玉米等专用品种、抗旱节水的绿色新品种。功能粮食是将粮食产业融入大健康产业,通过高科技育种方法培育出富硒、富锌、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的作物新品种,以及通过生物营养技术强化小麦、玉米等重要粮食作物吸收微量矿物质元素的能力,可以起到防治“三高”疾病和减少心血管病、糖尿病等疾病风险的作用,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品牌粮食则是增强品牌意识,将园区品牌与粮食产品品牌相结合,解决粮食品牌“小、散、乱”现象,打造一批信誉好、影响大的区域性粮食品牌。
三、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进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的示范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产村融合的平台和载体,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是重点。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名优特产品不同,可以立足当地实际,抓住特色产业,点面结合,在农业产业新空间上取得新突破,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乡村产业发展网络。东北地区的国家农业科技园要大力发展专用型玉米产业、优质专用水稻产业和高油大豆产业的示范。华北地区园区带动周边地区扩大优质小麦的种植面积,积极发展高蛋白大豆产业和肉牛肉羊产业;重点发展马铃薯和高粱、燕麦、荞麦等保健型杂粮作物的示范,增加我国居民主食消费品种的多样化。华中地区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优质水稻、油菜、油茶、特色渔业、水产业等示范。华东和华南地区利用自身的沿海优势,园区面向港澳台、日韩、东南亚和欧美市场,通过建立高标准设施化栽培和工厂化规模养殖为主的高科技农业示范基地,重点发展蔬菜、水果、花卉、名特优水产养殖等产业示范,促进其规模化生产。西南地区园区要改良品种,培育名牌,开展柑橘、蔬菜、花卉、中药材、茶叶、蚕桑等优势特色产业的示范,不断推动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和区域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形成。西北地区加快发展优质棉花、糖料、水果、中药材、牧草等具有传统优势的产品生产示范,实行原产地保护制度,加强市场营销和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畅通运输渠道,提高西部地区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四、结合不同类型园区联动,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四级联动”示范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就开始现代农业园区的实践和探索,现已经形成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主体的园区体系,园区数量多、类型丰富。构建国家、省(区)、市、县梯次推进的现代农业园区“四级联动”建设体系。通过不断推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交流合作与协同发展,促进各方面效益最大化,实现产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双赢”。具体来说,一是加强产业联动,同一区域且主导产业相同的园区之间各自可以发挥好比较优势,各有侧重,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从而提升区域内的产业竞争力,并更容易形成有影响力的区域性品牌。二是加强信息和人才联动。切实加强园区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人才交流,建立平台,互相学习交流先进管理经验和理念。
五、结合培育新型农村科技示范户,推动园区进行农村双创示范
近年来,在国家支持农业农村发展政策拉动下,农民工、大学生返乡人数逐年增加。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底时,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数累计超过450万,约占农民工总数的2%;截至2019年11月,全国农民工、大学生返乡创业创新人员达到850万,在乡创业创新人员共计3100万。然而,在创业初期可能面临着创业资金不足、技能不熟练等问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可以拓展功能,培育新型农村科技示范户,将园区打造成农村创新创业的示范阵地,把园区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理念转化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首先,提供优惠政策、技术帮助、市场信息、专家咨询、项目合作、销售支持等多方面服务,吸引农民来园区创业和学习各种农业技术。其次,集中培训资源,增强培训效果。切实了解农民的农业技术需求,完善培训内容,开展贴合实际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创新创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同时借助于园区具有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功能,培养既有丰富的农业技能,又有过硬实践经验的新型农村科技示范户。农业科技示范户回乡发挥骨干带头作用,积极传授学到的农业知识和技术,形成“科技带园区、园区带大户、大户带农民”的运作模式。
上一篇: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五大模式
下一篇:促进新时代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